技法问题对画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没有技法,不了解技法的人,是永远走不进绘画艺术之门的。没有技法,再好的思路、想法在画面上也得不到体现,所以,伟大的画家多数是技巧、技法方面的高手。
传统中国工笔画多是在绢、纸上来完成的。纸,主要分为生宣和熟宣。熟宣即是在生宣上刷一层胶矾液,使其不渗水、不洇水。工笔画用纸多是用熟宣,但也有少数画家用生宣的,如任伯年等。绢,分为素绢和仿古绢,也有生熟之分。从市场选购的熟绢,直接就可选用,但有经验的画家常常用生绢自己矾成熟绢,现用现矾,绢面保持良好的柔性,又不易漏矾,胶矾浓度可根据自己渲染的习惯略有增减,效果会更好。熟宣常见的是四尺、六尺的,熟宣的质量非常重要。一张工笔画花的时间很长,如果纸的质量不好,是很麻烦的,甚至会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,北京市场常见且可用的是:蝉衣笺、清水书画,冰雪宣、云母宣等。绢以浙江湖州双林镇生产的为好,幅宽分为80公分和138公分两种。
毛笔分为勾线笔和染色笔。勾线笔的选择难度要大些。一般分为狼毫、紫毫或兼毫。兼毫是在狼或紫毫里掺进一些羊毫,在保持弹性、硬性的基础上,又增大了含水(墨)性。我用的勾线笔多是兼毫。勾线笔的使用要注意;宁可用大笔画小画,不可用小笔画大画,以长锋,笔根到笔尖呈细长三角形为好。染笔以大白云即可。要注意的是染色笔和染墨笔一定要分开,染白粉或石色的笔也要专用。我常用的是北京“京华”笔厂出的“龙须”笔,锋长,含水量大,分染大面积或细部都很方便。
工笔画颜色分为水色和石色两大系统。水色具有透明特性,石色为不透明色。这两个系统之间的色是赭石,淡用、薄用是透明的,浓用、厚用是不透明的。水色以姑苏姜思序堂制的为好。它包括:曙红、深红、牡丹红、胭脂、朱膘、大红、月黄、腾黄、花青、天蓝等。石色主要有朱砂、石青、石绿、蛤粉等。目前天雅画材公司利用现代技术,生产各种色相的石色达几百种,使用非常方便。水色使用简便,除了月黄、腾黄用凉水泡外,其余都是用温水浸泡后,使用其液体部分,当用到一定时候,要将底下的杂质洗去。中国画的水色系统,多以天然植物制成,可以多种混合使用,也可以多遍,层层透叠,产生浑厚的效果。石色的使用要加胶。具体作法是将粉状的石色按需要量倒在干燥了的盘子里,然后加入一滴浓胶,用手指研磨后,再依次加入胶,研磨均匀后再逐渐滴入水,直至浓淡合适。在上色前可在所画的同样材料上先上一小块色,干后用手搓,如掉色,说明是胶少了,可再加些胶。但胶太大了,会破坏润的感觉。石色在上之前,要先以同类色相的透明色打底,如石青用花青,石绿用汁绿、朱砂用朱膘,这样才会使石色产生厚重之感。
胶矾的使用得当,在工笔画中是十分重要的。胶矾的作用在于固定颜色(主要是石色),保护已有的墨、色效果,防止纸、绢因漏矾而出现不匀的现象。但事物总是有利也必有其弊。胶矾过大不仅会有碍渲染,出现涩、滞的效果,还会大大的缩短纸或绢的寿命,出现粉碎,脆裂,而破坏作品,所以许多好的绘画,是越画胶的越薄,甚至在接近完成前,次要的地方已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漏矾。听说古人绘画在画完成时,要对画进行除胶矾处理,只是这一技术早已失传。以往前人矾绢的比例,是按一斤十六两计算,所以和现在的50克一两不是一回事。必须换算成现在的单位才能准确的配制。我矾绢的比例为1250克水、70克胶、30克矾,可矾面积140cm宽,600cm长的生绢,每人可根据自己画面的面积,按此比例减少水、胶、矾的量,以避免浪费。已配制好的胶矾液,保质期只有几天,即使在冰箱里,如超过一周,胶、矾力会大减,最好不要用了。我多选用日本出的三千本胶,作法是先在冷水里浸泡四小时,基本溶化了,再放入烧杯里,在锅中放中一定的水,把烧杯座在锅中,炆火隔水炖1~3分钟,水温切不可超过70度,否则会破坏胶的粘着力。矾也要使用温水化,待全部化开,在用之前再混入胶液中调匀,即可使用。
《丽水》一画的步骤。
先反复画小构图,经过比较,确定出一幅。然后对每个动势进一步的具体化,人物的前后关系,比例,轮廓、疏密、黑白等都要考虑到。以往的画,我只是人物(人体)部分有素描或草图可依,其余的景物多是在绢上边想边直接完成的,并无草图可依。因为我处理景物的能力一直强于人物。而且不用设计小色稿,色彩是边画边调整。但《丽水》一画,一反常规,不仅画了小色稿,还认真的画了草图。草图以HB铅笔画在“夹江宣”纸上,这时人物的位置,动式要做进一步的修正。草、荷叶、荷花都要认真、准确,四个人物的动势,有三个我是画了小幅的素描的,人物的形象、手、脚是重点,交待要清楚、准确。眼睛、鼻子、嘴等处是形象的关键。眼角和鼻翼不宜画的太实,上下眼睑画的要略重一点,以突出眼白的亮度。下嘴唇要连到皮肤上,注意不可画的过死。衣纹的用线要以突出大的形体为出发点。衣纹的聚散,如同高处流下的溪水,绕过高的、突出于水面的圆石,向低凹处集中。领口、袖口、腰束等处,是表现形体的关键所在,要具有一定的圆度,还要符合透视,千万不可马虎。人物的外轮廓,始终都要向外凸出,草图是作品的基础,必须认真对待。
草图完成后,要喷上定画液,一是可以保护草图,二是防止透图时铅粉碰脏绢面。
勾线之前,一定要先作勾线的练习,可在纸上画长的横、竖线的排列,或是画圆线。待手腕活动开了,已适应了毛笔,便可以开始勾线。一般是先从次要的小的部分勾起,如植物,衣纹或图案等处,由前面的物体向后依次画起。通常衣服的线要宽于皮肤的线,且要略有一点干涩之感。头发的线重,一般不可宽于衣纹线。植物用线要细而挺拔,人物皮肤用浅要淡而富有弹力。线条的起笔收笔要有变化,尤其在相邻的几处线条,起、收笔不可雷同。线与线的衔接,不可笔笔锁紧,在略远处的线与线之间要留有空隙,以产生空灵、松动之感。勾线时还要注意墨的浓淡变化,哪处最重,哪处次之,哪处又次之,事先需设计好。在画有石色的位置,线的重度要比预想的还要重一些,因为石色会减弱一些线的重度。
线描完成了,接下来的是着色。着色以由重开始,由背景开始,由面积大处开始为原则。这不仅便于把握全局,而且能避免由人物开始,花了很大精力染出的效果,在大面积色或深色一上就过于苍白的现象,从而节省时间。此画我是先染头发的墨,每遍很淡,染7~8遍,染成六分重(切不可一次到位),然后染背景。用色是墨、赭石、朱膘。在左上角处略调了点花青。前后染了约几十遍。每遍色一定要待前面的色彻底干透了再染,否则会破坏胶矾,使绢出现漏矾。人物形象及人体的色是以朱膘、赭石、花青、腾黄及少量的曙红调出。染时每遍要淡,表现形体本身的结构,要有平光的感觉,不要出现光影。因此,必须对每个形体进行概括,按圆体、方体、蛋体或圆柱的概念进行归纳,并在两个形体的衔按处多下功夫。这样才不致于仅按对象的黑白来简单的照搬、描摹。脸部的分染要紧紧的围绕五官进行。其它地方则要放松。嘴唇可直接用曙红分染。要染出唇纹,留出高光。正面的鼻子可把鼻头和两个鼻翼理解成三个圆体。两眼也是两个球体,额头是个凸起的半圆。因此对形象的简化和再创造是作品成败的关键。
左面第一个人的服色是胭脂、腾黄加墨,头发上的饰布是先染草绿,再染三青。左面第二个人上身披的红布是先染了5~7遍曙红、胭脂,从背面再上朱砂,然后正面再染几遍淡褐色。花纹以墨加腾黄染出。最前面人物的裙子色是朱瞟加腾黄。披巾是先在绢背面托了白粉,在正面用白粉分染而成。画人物是先有整体的概念,到局部入手,再越画越整体,越画笔触越大。要眯着眼睛观察,眯着眼睛画局部。各部分的用色要左顾右盼,要瞻前顾后,稳步进展,对于在分染过程中头发,身上、服色等出现严重漏矾的,要及时刷胶矾水。在石色上如需再画石色或透明色之前,也要用胶矾水对其加以固定。荷花先在背面托白粉,正面用曙红分染,最后再罩染白粉。
最后的收拾阶段,是对画的整体调整。从远处观察画,哪些需要强调,哪处需要弱化,哪处花了,哪处的细节太跳。用淡墨加各自的固有色对人物,衣纹、服饰进行一遍重勾,使得因分染而变得模糊的线条裱清晰起来。对略厚的石色处罩一遍胶矾,防止在托裱时颜色脱落。人们常说,画要“大胆下笔,小心收拾”。收拾阶段,最能体现画家的修养和对画面的整体控制能力。
在绢上按图章,由于绢丝的原因,不易按实。要在绢的下面,放进一块折成几层、且已经潮湿的生宣,再按图章,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。
总之,工笔的技法有它复杂的一面,但只要认真学习,掌握它最基本的步骤,就会发现出它内在的简单。就象8位数的号码可以组成几万个以上的电话号,可它只是由10位阿拉伯数字不同的组合来构成的。每个画家都有每个画家的独特组合。这种独特组合使画家开始真正进入了创作阶段。这些独特的、特殊的东西来自作者长期的技能体验和实践,并且为风格、风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